华北日报
您的位置:主页 > 教育 > 文章正文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乡镇学校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陈梦谣)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两类学校在服务农村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一站走进河南省洛阳市,走访了当地几所乡镇学校,感受乡村教育新变化。

  43名学生、5个教学班、4位老师,宽阔的大操场,两层崭新的教学楼,楼顶赫然矗立着十个大字--"同在蓝天下,快乐正成长"。这是迁址新建后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该教学点的前身基础设施落后、学生少且居住分散,曾面临着被撤并的境地。但老君洞村地处偏远,当地孩子外出上学交通不便,因此村民们极力挽留这处小小的教学点。经过调研,县政府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投资选址将此教学点进行翻新建设,并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在保留老君洞这样的典型教学点的同时,洛阳市新安县还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建成了一批乡镇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弱"的问题。

  在"全面改薄""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等政策机遇下,洛阳市一直着力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先在教学点比较集中的乡镇新建、改扩建寄宿制中心小学,将周边交通不便、办学条件薄弱、师生人数较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学点撤并、整合到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推动从县域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校址 新教师 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2017年8月,三十多名三至五年级的学生由新安县铁门镇云顶村转移到高沟村,从原来仅有四五十名学生的村小来到了新建的铁门镇高沟小学就读,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幼不适合住校,便继续留在了云顶村。同样,在高沟小学,一二年级并没有住宿生,生活老师孙趁子解释说,过早离开父母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高沟小学是地处较偏远地区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服务附近7个行政村,全校143名学生中住宿生36名,留守儿童11名。学校现设有科学教室、音乐器材室、图书室、手工坊、留守儿童之家等。走进学生宿舍,统一购置的床单被罩整齐地铺在床上,墙上的床位信息记录了寄宿生的姓名和班级,以及家长、生活老师的姓名、联系方式。宿舍还装饰有学生自己创作的绘画、手工艺品,环境布置得非常温馨。

  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崔影是高沟小学一名90后特岗教师,她从安阳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负责教授学校所有班级的音乐课,另外还要组织一些社团活动。"音乐、美术老师都是新配备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艺术教育,他们都是从零开始。在教学中,现在提倡感受音乐,要一点点抓起。"刚刚在教室教完《卖报歌》的她正在草坪上带着学生做游戏,她想通过游戏来调动学生情绪,帮他们感知音乐的律动。她说,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教学方法。

  许晨是新安县青要山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作为班主任的她负责教所在班级的语文课,以及全校所有班级的美术课。2015年,许晨从洛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并考取教师资格证。2017年,由于老家洛阳市并不招美术老师,许晨对口报考了青要山镇中心小学。山区路途崎岖,但她仍然很快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虽然圈子没有城里那么大,但她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非常快乐。住宿生每晚7:40进寝室,8点睡觉,直到学生们睡着,轮流值班陪寝的老师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说起教师培训,许晨介绍,学校会根据老师个人兴趣和任课不同来进行选择性培训,具体包括电子课程培训、国培、省培、市培等,同时,学校每周还有一次教研活动,可以旁听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按照规定,特岗教师三年后才能转正,转正后还有两年服务期,之后才允许调动,许晨说,五年后,她打算继续留在这里。

  背后的故事 亦有一份感人的坚守

  " 现在学校建得像一个花园!设施好得很,老师可负责任啦!学校课程开设得比较全,语、数、英、音、体、美,家长可高兴了!"在老君洞教学点,一位七旬左右的家长在操场上用河南话爽朗地笑着说。这位家长名叫刘安志,他对自己孙子所在的学校非常满意,孩子上三年级了,自一年级起就在新建教学点读书,家就在本村住,距学校仅700米。

  43名学生组成的教学点,新闻资讯,三年级不足十人,三、四年级要合在一起上课,一班讲,同时另一班练。令校长邱新学高兴的是,近年来教学点还吸引了来自其他学校的两名教师,新教师的到来还使教学点的艺术教育得以开展。刘安志说:"老君洞教学点以前教师少,音、体、美课程开设不足。现在,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特别提醒:《华北日报》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